根据最新报道,苹果已将8个代工厂集体搬家,从中国搬到印度。早在8月初,印度当地媒体就曾报道,苹果从中国向印度转移6条生产线,全面开启印度制造生涯,预计在未来1年时间内,将为印度当地创造近6万个工作岗位。
值得玩味的是,印度媒体用了“全面开启印度制造”的说辞,真的可行吗?
根据报道,苹果3家主要代工企业都申请参加与生产挂钩的印度激励计划(PLI),该项目目标是促进印度境内智能手机产量的增加。
据悉,富士康已申请在该计划中投资约400亿卢比(约合5.42亿美元),纬创和硕分别承诺投资约130亿卢比(约合1.76亿美元)和120亿卢比(约合1.62亿美元)。
可以看出,苹果知道稳定的经营环境,完整的产业链很重要。苹果今年市值和出货量都创了新高,能稳定出这么多货的就一家是不可能的。
我认为:在当今风云变幻的时代,苹果公司肯定会做这种选择,说直白点就是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面。
至少在目前这种环境下,苹果是不得不采取多边下注策略,将苹果代工链做迁徙,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各方面的压力。
大概在2014到2015年间,苹果就曾派团队去印度考察,看看有没有可能从中国转移一部分产能到印度去,以便降低苹果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
何况,印度媒体说,这将会向印度转移成规模的智能手机产能,真的是做梦。
可惜的是:一方面产能爬坡极慢,到现在印度新SE的产能也就每月4万台左右;二是多数印度组装所需的iPhone元器件依然来自中国,印度本土企业还在围着包装材料和插头打转。
在这方面,印度种族制度下的低素质人口,跟中国的普及式教育培养出来的产业工人真的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可以说,这种中低端制造业会越来越多奔向印度和东南亚,一家两家可能搬迁失败,但大趋势一定是奔向这些地方,与其一味嘲笑印度人如何好吃懒做,或东南亚人不肯加班,世界上除了中国他们找不到第二家像我们这么好用的人口红利,还不如面对现实,想想我们如何才能产业升级。
在产业链里,代工厂其实没有科学理论需求,不产生新技术,不贡献技术革新等。
中国人想挣更多的钱,必须要走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道路,这也是我们的既定国策,守着几个代工厂念念不放,那就是短视了。即便出于各方面原因短期有需要,我们也可以培育自己的,至少还能把剩余价值留在国内。
我一直认为,供应链的发展,尤其是手机厂商竞争是一个非常好的循环,供应链零件与技术的进步会推动手机的迭代发展,而手机厂商的竞争与推陈出新,也在反过来倒逼供应链的进步,国内如此,印度呢?
我们要做的是,趁早做打算,在“中国制造”被取代前树立“中国品牌”,多多开发更多的工作岗位。毕竟电子厂的苦大部分人都吃不了,你不能指望当下出生的人还想去电子厂工作。
你也不能指望靠中国市场,苹果就不搬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