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由英国伯明翰大学伯明翰储能研究中心(BCES)与中国旅德学者化学化工学会(GCCCD)联合主办的首期储热技术国际研讨会在线上成功举办。
此次会议的主题是“储热未来展望”,会议的目的在于促进储热技术的交流,探讨储热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本次会议由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伯明翰大学伯明翰储能研究中心主任丁玉龙教授发起,由德国宇航中心丁文进博士(GCCCD执行会长)、伯明翰大学李永亮博士、江苏金合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金翼博士和国家电网全球能源互联网欧洲研究院谢鹏博士联合组织与主持。由于疫情的影响,本次会议在腾讯会议平台举办。
会议伊始,丁玉龙教授首先代表主办单位致欢迎辞,并简要介绍了会议背景。大约两个月前丁教授通过微信建立热能存储(国际)研究群,目前已经聚集了接近500名储热技术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建立此群的主要目的是:
· 建立一个良好的、开放的、面向未来的、聚焦热能(冷和热)存储的学术研究生态;
· 通过多学科交叉合作,定义一系列以热能存储为核心的研发方向,与时俱进但又不忘初心地考虑与先进制造(工业4.0)、信息与通讯、人工智能和未来交通、与先进农业和食品安全相关的未来绿色冷链物流等相关的交叉,同时考虑到不同国家发展和政策的差异;
· 鼓励年轻人在热能存储方向发展;
· 共享热能存储相关的可靠并有据可查的信息,并通过合适方式对不可靠和虚假信息发声。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些目的,在群里专家学者们的一起努力下,有了此系列研讨会的首期。丁教授对此表示感谢,同时也对此系列研讨会提出了长远愿景,希望它可以进一步推动储热技术在科学、技术和工程多层面的全面发展。
丁玉龙教授的欢迎辞后,四位特约报告人给参会人员带来了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
本次会议邀请到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王志峰研究员,中德可再生能源合作中心陶光远主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格兰瑟姆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所谢春萍研究员和江苏金合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金翼博士。
王志峰研究员做了题为“碳约束下储热技术发展前景思考”的精彩报告,他围绕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电的快速发展对能源市场的影响、储热技术的未来发展引擎以及能量交易的核心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观点探讨分享。
谢春萍研究员的精彩报告题目为“2060碳中和目标下储能的前景和经济性分析”,她从全球气候变化现状及净零排放目标引入,结合中国十四五规划、2035远景目标以及2060碳中和目标,从经济、政策、市场机制等方面探讨了中国储能的现状以及发展前景,并认为储能技术的商业化是否成功主要受到技术成本、市场机制和储能项目收益评估等方面的影响,所以建立反映储能价值的电力市场及价格机制至关重要。
陶光远主任做了题为“作为智慧能源的储热/冷系统:德国能源转型的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的精彩报告。陶主任首先介绍了德国联邦政府2050年能源转型目标以及德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减排发展目标,然后介绍了德国的能源结构以及电力供应情况,分享了对“智慧能源”的看法和储热/冷技术在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并举例讲解了德国啤酒厂利用冷藏发酵啤酒储能、德国柏林欧瑞府零碳科技园等成功案例。他从德国能源转型实践中总结了对中国能源转型的启示,并强调了储热技术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金翼博士做了题为“热能储存技术及其在调峰中的应用”的精彩报告,其主要介绍了目前国内热能储存技术的应用现状及主要技术路线,特别是相变储热、储冷技术在不同行业的应用。金博士通过不同的应用案例展示表明:在电源侧,大容量的储热/冷技术可以实现可再生能源消纳和高效利用,促进清洁能源在能源系统中的比例提升,减少资源浪费。在用户侧,高能量密度的储热/冷装置便于用户使用清洁能源,减少用户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为加速再电气化提供技术支撑。
研讨会的最后环节是沙龙讨论,四位特邀报告人与在线参会专家和学者就储热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同时对之前在储热技术国际群里收集到的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了一一回答。
本次研讨会的特邀报告人学科背景宽广,包含工程热物理、能源系统工程、能源经济与政策和能源技术应用等,在储热技术的科学、技术和工程实践上有丰富的经验。在讨论中,各位报告人分别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分享了独特的见解,开拓了听众的视野,加强了对热能储存技术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的新认识。
第二届储热技术国际研讨会计划于2021年2月举办,会议主题为“太阳能集热储热与动力循环系统的耦合与优化”,将邀请该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储热技术在光热系统中的应用进行深入讨论。浙江大学肖刚教授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向雷教授代表主办方发出了盛情邀请。
来源:储能科学与技术
撰稿人:谢鹏 丁文进 李永亮 金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