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鲸网原创出品,首发资鲸网,转载请加资鲸(ID:zijingkeji)。
封面图片:云从科技AI刷脸用户体验(来源:数据猿)
【前言】人类从来没来停止科学探索的脚步,世界上每一次重大的科学发现和科技进步,都凝聚着科学家的辛勤思考和艰难探索。勇于实践、敢于创新、锲而不舍是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奋斗精神。——题记
作为“AI四小龙”(依图科技、旷世科技、商汤科技和云从科技)之一的云从科技,从诞生之日起,就有国家队“背书”,所以格外引人注目。
云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从科技”)孵化自中国科学院,是首个同时承建三大国家平台,并参与国家及行业标准制定的人工智能领军企业,也是国家新基建发展的中坚代表。依托全球领先的人机协同平台,云从将感知、认知、决策的核心技术闭环运用于跨场景、跨行业的智慧解决方案,全面提升生产效率和品质,让AI真正造福于人,助推国家从数字化到智慧化转型升级。
云从多年深耕行业,先后布局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及智慧商业等四大业务领域,每天为全球3亿人次用户带来智慧、便捷和人性化的AI生活体验。
一、 认识云从
1.公司简介
云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云从科技(Cloudwalk)”,全球总部位于广州南沙区,由周曦创立于2015年,孵化于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院,是一家人工智能科技企业。业务涵盖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业等领域,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场景化、行业化的智能服务。
云从科技工商注册截图(来源: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2017年3月,国家发改委确定云从科技与百度、腾讯、科大讯飞,承担国家“互联网+”重大工程——“人工智能基础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任务。2020年1月9日,胡润研究院发布了《2019胡润中国500强民营企业》,成立不到5年的云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2019年中国500强排行榜(公司名单)中排名第321位。
2017年12月,云从科技人工智能未来研究院在广州南沙正式揭幕。南沙云从人工智能未来研究院作为云从科技的全球总部和核心研发机构,建立“三中心一平台”(即科学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转化中心和人工智能核心平台)的开放式产业生态,推动计算机视觉图像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应用。
2019年6月11日,云从科技入选“2019福布斯中国最具创新力企业榜”。
2020年5月,云从科技与广州市政府达成战略合作,共建国内首个人机协同开放平台。云从科技创始人周曦表示,云从科技人机协同开放平台正式落地广州,将助力广州打造国家城市级新基建典范。
2020年11月,IT 桔子正式发布 「2020 年全球独角兽 TOP 100」,来自广州的云从科技位列第69位。
位于广州南沙的云从科技总部大楼(来源:百度百科)
2.创始人周曦
周曦,1981年出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博士学历,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人。2010 年8月周曦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2011年11月至2015 年 5月担任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智能多媒体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2015年3月创立云从科技,现任云从科技董事长兼总经理、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
中科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3年入选重庆市青年拔尖人才。
云从科技创始人周曦博士(来源:云从科技官网)
2006年至2011年,周曦博士带领团队六次斩获世界模式识别、智能识别大赛冠军。
3.主营业务
云从科技初创于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是一家专注计算机视觉与人工智能的高科技企业,技术运用于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交通、智慧商业等重点行业市场。
云从科技的主要产品有北极星结构光相机、如意支付pad、起云商业平台、灵云数据智能风控平台等产品,已广泛应用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银行、安防、交通等场景。
53种解决方案和应用场景,平台为农行、建行、中行、招行总行等400家银行及14.7万家社会网点提供服务,日均调用2.16亿次。安防领域:产品在29个省级行政区上线实战;民航领域:产品覆盖54家机场。
4.战略合作
云从科技与中国联通大数据有限公司、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金山云、浪潮集团、中国邮政集团公司软件开发中心分别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云从与包括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江西财经大学、英国华威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建立联合实验室研究人工智能基础技术,并在美国硅谷、UIUC建立设有研发中心。
5.使命与愿景
⑴使命:
定义智慧生活,提升人类潜能。
⑵愿景
成为全球智能生态领军企业。
二、云从科技的优势
云从科技一直致力于以AI带来效率提升,这是很重要的基础。有人说现在国内To B的业务做的不如国外Salesforce, Zoom等企业做的好,国内企业还更多在资源变现的阶段,没有到提升效率的阶段。
疫情期间和返工潮开始,红外热成像体温检测成为地铁、火车站、机场等重点监控人流密集区域的关键防控设备。日前,由云从科技开发的云从AI智慧防疫检测方案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成功落地,提供了体温异常人员筛选、未戴口罩的识别与预警、人脸实时抓拍、体温异常人员轨迹还原、数据智能检索等功能,有力保证机场防控运行的工作效率。
该检测方案通过红外热像与AI技术相融合,采用云从AI双目测温IPC-A技术,来实现对人员体温的非接触无感检测,并关联可见光相机进行人脸与人体的智能检测、跟踪和结构化。方案产品包括大鸿AI盒子、AI测温仪,可实现远距离、非接触式、多人同框测温,降低排队导致的交叉传播风险。设备还可根据不同的环境自动设置测温标准,检测精度可达到±0.3℃。
云从科技AI智慧防疫检测方案落地广州机场(来源:羊城晚报)
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出现多起公共场所不按要求佩戴口罩的事件,为防疫工作带来较多困难。对此,云从科技提出了公共出入口智能口罩识别提醒解决方案,并在上海张江人工智能岛落地运用,可有效降低疫情防控管理难度,提升疫情防控效率。
该解决方案通过智能相机或智能终端设备的AI技术突破,实现疫情防控关键应用,并配合灵活的组网方式,适用于多个城市场景,包括室外公共区域出入口、室内门厅等场所。只需在重点区域部署智能相机,设置需要重点预警的人员库和口罩检测识别规则,即可快速实现对防疫重点人员出现的辅助识别预警和对不按规定佩戴口罩的人员进行自动提醒,从而达到防控目的。
部署在张江人工智能岛带有防疫功能的日曜AI相机(来源:新华网)
云从科技第一步先用AI提升自身的效率。
举个例子:To B企业需要大量的专家去驻场,云从用AI把专家的经验固化成能力模块,给一些低年资的工程师赋能,提升他们的能力,缩短业务时间,降本增效,这样云从就能跟别的厂商形成竞争优势。
第二步,云从将自己效率提升的经验和成果用于为社会和企业效率提升做贡献。
数据质量越大,引力就越大,可以被更多的人Access到。数据质量来自于线下世界投影到线上。
这轮技术浪潮的重点是线下世界跟线上世界融合,只要进到电子世界里面去了,时空就被拉近了。疫情会加速这个融合的过程。
云从科技第一步通过视觉、语音、NLP等感知技术,把线下世界投影到线上去。
现在有一句流行话:数据是新世界的石油。数据是线上世界的万有引力的质量,数据的质量越大,引力就越大,可以被更多的人access到。第二步,云从把线上线下电子化,为金融行业提供新的数据源,这就是在用新的方式去搞原油,对于企业来说创造了增量市场。
第三步,云从为企业提供基于数据的分析与决策能力。比如在风控方面,有云从研发的智能评分卡,在满足可解释性的情况下,通过深度学习和传统评分卡的结合生成可解释模型。
举个例子:供应链金融,原来签单、仓库里面的货品等占用企业很多的资金,但不能被抵押,给企业造成很大的资金压力。
现在供应链金融的公司通过视觉技术把这些货品投影到电子世界里面去,能实时被银行看到,这样这些货品就可以作为抵押品,让企业把钱从银行贷出来,让仓库里面的货品产生了流动性,帮助到了传统企业。
对于银行来说,以前也不知道这些货品在仓库里面是真是假,但现在能实时看到、监控到,也降低了风险。
这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数据有了质量后,质量会产生盈利。
云从科技在招股书中提及,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具备几大优势:
1.通过引入数据预标注、参数空间自动搜索、知识蒸馏、自反馈等核心技术,可优化训练流程,提升 AI 算法模型生产效率;
2.融合感知信息、业务数据、专家知识构建 AI 数据湖,并引入业务流程引擎串联单点 AI 能力,实现流程化高效解决问题,提高决策效率;
3.通过对行业知识的理解和对用户交互行为的洞察,利用 AI 自我学习能力来进行算法、流程和决策优化,为智能化升级和新业务场景突破奠定基础。
云从人机协同操作系统的推出,旨在对云、边、端的设备、应用和资源进行统一管理,构建从设备接入、感知、存储、计算、理解到决策的底层系统平台,帮助目标客户实现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闭环,这也形成了云从科技目前最核心的竞争力。
2018年,云从科技的自然场景OCR(文字识别)技术在ICDAR数据集上取得了多项最佳成绩。特别对于东亚语言部分,该文本检测框架的表现尤为出色,在多个子测试集上(包括中文)都获得了第一。
ICDAR数据集是当前OCR技术领域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数据集,具有OCR领域奥斯卡之称。
云从科技提出的Pixel-Anchor框架在两个具有挑战性的自然场景文本检测测试集——ICDAR2015以及ICDAR2017 MLT中,分别在检测准确率和检测效率两个综合维度上获得了至今为止最好的结果(FMeasure,一种检出率和精确度的加权,具体见下图)。
数据来源:云从科技官网
该框架在满足生产环境实时性要求的基础上获得了很高的检测准确率,该成果可进一步应用于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技术。
OCR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经典问题,长久以来,一直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持续关注。在工业界,Google、Microsoft、Amazon等大型互联网公司,以及云从科技等人工智能创业公司,都在OCR技术上耕耘多年。
随着技术不断成熟,OCR也开始在互联网及其他行业逐步上线使用,应用范围也从文档识别扩展到车牌识别,图片广告过滤,场景理解,商品识别,街景定位,票据识别等广泛的领域。
目前Pixel-Anchor框架已在云从科技的证件票据识别系统和图片广告过滤系统中上线,每天处理图片近千万张,自动反馈疑似违规图片准确率达96%以上;同时将证件处理和图文审核风险发现时间从“小时”降低到“秒”级。2018年,云从科技累计处理25亿证件数据、屏蔽了400万条恶意推广,有效提高业务流程效率及净化营销环境。
除OCR以外,包含人体姿态、跨镜追踪、车辆结构化、语音识别等智能感知的核心技术闭环已经在云从科技内部获得建立。
比如 “安防大数据” 与 智能商业运营平台 应用“跨镜追踪(ReID)”技术,无需人脸也可以追踪目标。“逃犯克星”张学友的部分成果,就有“跨镜追踪”技术的参与。另外,云从科技也在 浸入式大数据风控系统、AI-IoT物联网应用 等场景中引入了智能感知技术。
三、“AI四小龙”扎堆上市
AI独角兽们吹响了IPO集结号,硝烟四起。
2015年,AlphaGo轻松战胜了李世石;2017年,AlphaGo在乌镇战胜当时还如日中天的“围棋第一人”柯洁,横扫棋坛,也将人工智能的社会认知程度和话题度,都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互联网巨头们也适时添了一把火,从百度“All in AI”的口号,到阿里的NASA计划和达摩院,无疑都在对外界宣称,移动互联网之后,一个新时代的开启。
AI创投热潮在这个大环境下兴起,大量的资金开始疯狂涌入这个行业。根据CVSource数据,在2013年,人工智能创企全年融资额为15亿元,2017年增长到338亿元;到了2018年,仅一季度融资总额就超过了2017全年,达到402亿元;2018年人工智能领域融资总额达到1131亿元人民币。
在人工智能这条赛道上,“AI四小龙”在2014年聚齐。当时,由于它们的发力点都是计算机视觉领域,因此也被称为“CV四小龙”。计算机视觉集中在安防、金融、医疗等场景的应用前景,被视为最具商业价值的领域。由于入局较早、技术实力较强,它们成为这轮投资热潮中的明星企业。
AI四小龙如今扎堆上市,AI“科创板第一股”终于要出现了。
11月4日,根据上交所官网信息,依图科技申请科创板上市已获受理。依图科技此次预计募资75.05亿元,主要用于新一代人工智能IP及高性能SoC芯片项目、基于视觉推理的边缘计算系统项目等5个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2011年成立的依图科技,在国内的人工智能领域中,和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云从科技并称为“AI四小龙”。根据IDC的数据,从2017年到2019年上半年,它们占据了国内计算机视觉应用市场份额的60%,分列前四名;公司的估值也均超过了百亿元量级。而现在,它们又几乎是同时向二级市场冲刺。
10月20日,根据天眼查信息,云从科技完成了章程备案,上市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此外,旷视科技也传出消息将冲刺科创板。
不止AI四小龙,其他公司也在纷纷开启上市征程。日前,物联网人工智能公司云知声已经完成科创板上市辅导,根据中国恒大研究院的报告,云知声估值为12亿美元。据媒体透露,另外一家人工智能公司第四范式也正在进行Pre-IPO轮融资,按照计划,将在今年年底或明年第一季度提交上市申请。
在前几年的投资潮后,人工智能领域迎来了独角兽公司的上市热浪。但与此同时发生的,却是这些AI领头羊们“上市难”的魔咒。商汤科技从几年之前,就时不时传出计划上市的消息,但至今为止,它也仍然没有披露明确的上市时间表。早在2019年8月,旷视科技就在港交所提交了IPO申请,但几经波折,一直上市未果。
AI四小龙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独角兽们集体谋求上市的背后,和人工智能创投热潮的起落息息相关。根据行业公认的Gartner技术成熟度曲线,业界人士认为,人工智能行业已经经历了五六年的早期爆发期,现在则正处在“死亡之谷”的泡沫期,“淘汰出局”将是所有不能带来真实商业价值的公司的最终结局。
AI独角兽们,也正在寻找新的出路,试图穿越这条死亡谷。
12月3日,上交所官网信息显示,已受理云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从科技”)科创板上市申请,并披露招股书。至此,“AI四小龙”已有3只公布上市文件(其中旷视科技港股IPO失效,依图科技科创板IPO审核状态为“已问询”)。
招股书显示,云从科技自主研发的跨镜追踪(ReID)、3D 结构光人脸识别、双层异构深度神经网络和对抗性神经网络技术等人工智能技术均处于业界领先水平,其中:跨镜追踪技术获得了首届全国人工智能大赛冠军;3D 人脸重建、OCR、语音、机器阅读理解等技术在世界权威数据集刷新纪录;深度学习、视觉识别等领域论文在国际人工智能领域顶级学术会议与期刊上发表。
业绩方面,云从科技在2017年、2018年和2019年以及2020年上半年的收入分别为6453.37万元、48411.34万元和80734.72万元、22096.19万元,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6,789.25 万元、-27,145.88万元、-50,587.17 万元以及-40,494.29 万元。同期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10,631.63 万元、-18,067.52 万元和-170,801.61 万元和-28,620.22 万元。截至 2020 年 6 月 30 日,公司合并报表累计未分配利润为-103,086.17 万元。
2017 年、2018 年、2019 年和 2020 年 1-6 月,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 5,940.65万元、14,818.94 万元、45,415.38 万元和 24,747.32 万元,占各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92.06%、30.61%、56.25%和 112.00%。
云从科技主营业务构成(来源:招股书)
作为“四小龙”中唯一一家投资人名单没有阿里巴巴身影的企业,云从科技另有“国家队”背书。
相较于其他三家云从科技入局较晚,但是融资拿的并不少,自2015年正式成立以来,云从已完成 5 轮融资,累积融资额已超过53亿元。而从 B 轮融资开始,云从科技的股东阵容就以“国字号”产业投资与地方基金为主流,这与云从科技的创始团队背景有很大的关联。
云从科技股权结构详情(来源:招股书)
招股书显示,云从科技是“四小龙”中唯一一家同时受邀参与了人工智能国家标准、公安部行业标准等 26 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工作,并同时承担多个国家级重大项目建设任务,如 “人工智能基础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高准确度人脸识别系统产业化及应用项目”、工信部“基于自研 SoC 芯片的高准确度人脸识别产业化应用”等。
由于公司尚未盈利,且设置了特别表决权,因此云从科技选择了同股不同权的第二套上市标准,即“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50亿元,且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5亿元。”
云从科技硬件为品(来源:云从科技官网)
招股书申报稿显示,截至 2020 年 6 月末,云从科技合并口径累计未分配利润为-103086.17 万元,公司尚未盈利且存在大额未弥补亏损。
云从科技近三年营收和利润(来源:招股书)
对此,云从科技表示尚未实现盈利,主要原因为:一方面,公司为了保持技术先进性,在人工智能领域持续投入大额研发费用;另一方面,随着公司业务扩张,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期间费用大幅增加。
云从科技2019年,分别通过释天投资、大昊创业、吕申创业、高丛创业、和德创业等持股平台对员工进行股权激励,参照股权激励前最近一轮公司融资估值测算,确认股份支付费用 130253.53 万元,并计入管理费用,对 2019 年经营成果影响较大。
虽然,云从科技公司尚未实现盈利且存在累积未弥补亏损,未对公司的现金流、研发投入、人才吸引和核心团队稳定性产生显著不利影响,不会影响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
云从科技表示,公司上市后,随着公司募投项目的实施,为公司拓展新的业务增长点。同时,公司将进一步完善销售渠道和网络,加快市场拓展;并将进一步引进专业技术人才,进一步提高公司的自主创新和技术服务能力,巩固并进一步提高公司的技术优势。通过上述措施,公司将保持营业收入的持续增长,预期未来将逐步实现盈利并填补累计未弥补亏损。
招股书显示:云从科技为中国银行系统AI第一大供应商。“国家队”的背书也为云从科技在获客环节有直接的影响,作为纯内资的中科院出身企业,云从科技更容易获得高度注重数据安全的金融、安防领域客户的信任。
招股书显示,截至 2020 年 6 月 30 日,在智慧金融领域,公司为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和交通银行等超过 400 家金融机构提供产品和技术服务,推动全国超过十余万个银行网点进行人工智能升级;在智慧治理领域,云从科技产品及技术已服务于全国 30 个省级行政区政法、学校、景区等多类型应用场景;在智慧出行领域,公司产品和解决方案覆盖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大兴国际机场、上海浦东机场、上海虹桥机场、广州白云机场、重庆江北机场、成都双流机场、深圳宝安机场等包括中国十大机场中的九座重要机场在内的上百座民用枢纽机场,日均服务旅客达百万人次;在智慧商业领域,产品及服务已辐射汽车展厅、购物中心、品牌门店等众多应用场景,为全球数亿人次带来智慧、便捷和人性化的 AI 体验。
分产品来看,目前,云从科技自主研发了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的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和部分 AIoT 设备,报告期内主要提供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及其应用软件,并面向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业领域客户提供人工智能解决方案。近年来,人机协同操作系统贡献收入占比不断升高,2020年上半年已经贡献近半收入。
人机协同操作系统业务为软件产品,具有高毛利特征,2017年、2018年和2019年以及2020年上半年,毛利率分别为 81.35%、75.55%、89.30%和 73.78%。而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业务以AIoT 产品为人工智能产业化落地提供硬件支撑,主要通过其生产工艺与成本管控来获取利润,毛利率整体相对较低,2017年、2018年和2019年以及2020年上半年,公司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业务毛利率分别为 18.77%、17.76%、23.43%和 34.61%。
云从科技在金融行业相对领先,不过金融领域对于AI 技术的应用与其他行业相比门槛确实不够高,对于G端资源的绑定,这可能才是云从科技真正的核心优势。
四、人工智能背后隐藏的问题
目前已披露的几家公司的招股书,揭开了AI独角兽们“烧钱”现状的一角。
创投圈对人工智能倾注的热情,本质上是“赌未来”。一位投资人告诉燃财经,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主要是看有多少用户、多少流量,还是流量经济的范畴。但互联网的流量趋近于天花板,它在创新方面的想象力也越来越少了。当互联网的连接作用发展到一定程度,数据成为核心因素,那么下一个新的时代,数据驱动以及智能化处理将成为新的标签。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一旦在不同行业内得到广泛应用,将为不同商业场景下的工作效率带来大幅度提升,并改变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浪潮之后,没有人会愿意错过这样一个巨大的机遇。
但现实证明,人工智能注定是个“长跑”赛道。当投资热浪过去之后,AI公司数量猛增的表象下隐藏的问题,也在2018年之后爆发。
2017年12月,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表示,“明年将会有一大批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倒闭,但整体上人工智能会大规模发展,就像当年看互联网泡沫一样。”而创新工场的董事长李开复也在2018年接受采访时表示,他认为,2018年底前将会出现许多人工智能市场上的经济泡沫。“像人脸识别,人脸识别当然是有商业价值的,但我们需要15家公司来做吗?
行业的急转弯来得太快。根据腾讯研究院的报告,仅在2017年上半年,6个月内中美就倒闭了超过50家AI企业。
投资人对AI赛道的热情开始出现明显缩水。根据投中研究院与崇期资本联合发布的《2019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投融资白皮书》,2019年前三个季度人工智能领域总体融资规模仅为577亿元,2018年这一数字为1189亿元。
李开复在2020年的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出,“不少AI公司割了不少投资人的韭菜。”在他看来,过往两年AI创业公司估值过高,非理性烧钱模式难以为继。“有些公司估值是非常荒谬的,所以这些公司肯定会碰到问题”。
“钱荒”的资本寒冬,AI公司们过高的估值,已经成了很多AI创业公司的掣肘。
与此同时,AI公司在研发投入方面,则是公认的花钱大头。根据旷视科技的招股书,在研发投入上,旷视科技三年内的支出接近了9亿元。
随着近两年IPO的热潮兴起,人工智能独角兽们也面临上市的最佳窗口期。但对它们而言,寻找更佳的商业化场景、推动技术落地,则是更加重要的问题。一旦寻求上市,市场对它们自我造血能力的拷问,也将更加严厉。
云从科技最早从金融和安防领域落地,从2017年开始,也逐渐扩展到智慧商业板块。商汤科技则在一直不断地扩大业务范围,在自动驾驶、智能手机、医疗健康、文娱、广告、新零售等领域布局后,今年又宣布正式进军AI教育,成立了子品牌——商汤教育。
人工智能的商业化能否成功,并不是依靠几个项目落地就能实现。但离开了资本的聚光灯,挤出泡沫,反而是AI技术脱离神话、真正落地的开始。
五、人机协同操作系统
人机协同操作系统,是指通过对云-边-端一体的设备、AI 应用和资源的统一管理,实现从设备接入、感知、存储、计算、理解到决策的操作系统底层系统平台。
在人机协同操作系统的产品有人脸识别服务软件、Facego 人脸识别引擎、集成生物识别系统、人脸识别 SDK、人脸大数据平台、静态/动态人脸识别系统、人脸大库检索平台、OCR识别软件、人证核验软件、活体检测软件、智能安防管理系统、商业慧眼平台(实现客流数据采集和智能分析)等等。
金融、安防领域是云从科技最早布局的领域。招股书披露,在智慧金融领域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及核心应用服务已覆盖包括六大国有银行在内,超过400家金融机构。
不过虽然金融机构客户众多,但云从科技在2017年、2018年、2019年及2020年1-6月(下简称“报告各期”)的前五大客户中并没有它们的身影。今年上半年,云从科技前五大客户分别是中国联通、联想、广州杰赛科技、成都航天科工大数据研究院、贵阳新同舟科技等。
此外,报告各期内云从科技前五大客户销售收入合计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9.77%、62.26%、51.83%和31.23%,客户集中程度较高。
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则指基于云从科技的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及其应用产品、AIoT 硬件设备等,面向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业四个领域提供的综合解决方案。通俗来理解就是更需要软硬件结合,针对不同行业定制的解决方案。比如,针对智慧金融领域的综合解决方案包括数字化身份认证、网点智能化升级、非接触远程服务等。
在人工智能解决方案里的硬件产品包括智能安防一体机、红外双目活体安全模组、结构光相机、智慧通关一体机/闸机、如意刷脸支付PAD、刷脸支付盒子、双屏刷脸收银机、刷脸自助购物机等等。
云从科技刷脸支付产品(来源:招股书)
在人工智能领域,云从科技面临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依图科技等人工智能企业的竞争,也面临海康威视等视觉设备厂商对产品进行人工智能赋能转型的挑战。同时,该市场还存在不少传统巨头内部组建的自研团队。如何寻找差异化的商业模式和空间,以及挖掘更深层次的行业需求,是需要这些人工智能公司去思考的。
整体来看,这一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对云从科技等公司而言,巨额投入、持续亏损恐怕还得继续。云从科技招股书特别风险提示第一条就指出“未来一定期间无法盈利,未弥补亏损持续扩大的有关风险”。
云从科技项目募集资金用途详情(来源:招股书)
近年来,科技发展也频繁受到国际贸易摩擦与技术禁令的干扰影响,不得不让国人愈发重视 “缺芯少魂” 的问题,芯当然指的是芯片,而魂即是操作系统,在 AI 领域,这两者同样占据着重要位置。
因此,人机协同操作系统成为云从科技最耀眼的光环。
六、结束语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走向深水区,中国的 AI 产业格局已浮现芯片、操作系统、AIoT 三大主要细分赛道。
如今我们经常使用的 Windows、Android、iOS 这三款 toC 领域的操作系统,都是国外系统。而 AI 领域以 toB 业务为主,AI 行业操作系统拥有更强的专业能力特征,与 toC 领域的系统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且拥有更广阔的前景。
一方面,在 toC 领域,几乎被 Windows、Android、iOS 这三款操作系统垄断了所有的市场,但是 AI 行业的操作系统竞争格局还没有形成。更为重要的是行业的标准化尚未完全成型,深耕于行业操作系统的公司拥有持续的生命力。
另一方面,toC 操作系统具有天然垄断性,一旦前排优势形成,后发突破难于上青天。但是 AI 行业的操作系统以 toB 业务为主,每个客户需求千差万别,由于极强的专业性特征导致市场很难被垄断,未来整体 AI 世界操作系统在可见的维度内(5-10 年),会有多个操作系统并行蓬勃发展,发展趋势更多的可能是互相融合。
这便是云从科技 “人机协同操作系统” 诞生的意义。
具体而言,这是一种集合了 AI 应用设计、开发、训练、运行和管理而构建的智能操作系统,包含 AIoT 设备管理、算力和资源管理、人工智能算法和引擎、人机协同感知 API、AI 模型训练学习、开发工具与 API 服务、AI 数据分析、AI 业务流程引擎和知识决策系统等核心模块。
而 “轻舟” 通用服务平台,是其首个应用开源的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可开放式地引入生态伙伴共同开发 AI 应用及配套 SaaS 服务,使人工智能服务惠及更广泛的各行业客户。
在此系统上延伸出来的垂直解决方案,目前已包括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业四大方向。
技术提升之外,尝试开拓智慧医疗等热门应用领域,推出更先进的智能设备、更贴合市场和技术发展趋势的 AI 解决方案,进一步完善销售渠道和网络,深耕城市治理、金融服务、交通出行、商业零售等领域,强化行业口碑和品牌效应。
最后,云从科技还将与软件开发商、硬件开发商、渠道供应商等生态伙伴推进合作,推动人机协同生态体系建设,拓宽客户群体,这些措施有望在未来 3~5 年进一步扩大其行业影响力和市场份额。
对于云从科技而言,目前已覆盖从感知(人脸、人体、物体、语音)到认知(语义、知识图谱、大数据)到决策(风控、推荐、画像)的 AI 技术闭环,需要一种通用级平台实现灵活的能力输出,同时服务于生产者和消费者。
在商业价值层面,云从科技将 “人机协同生态圈” 看作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流量入口。在这个生态圈中,行业龙头可提供技术能力输出,生态圈企业与行业专家共同参与生态建设。通过网络状的生态结构,人工智能的能力得以规模化释放,人与机器共同创造价值,最终达到人机协同生态模式的平衡。
综合来看,云从科技提出的人机协同操作系统,于国家政策和技术趋势都比较贴合,有助于其上市进度更加顺利。
今年五月,美国宣布将中国AI四小龙全部列入实体清单。未来的路将会更加坎坷、崎岖。
我们翘首盼望云从科技成为引领世界人机协同的火车头。
(本文数据来自Wind资讯、新浪科技、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上交所官网、腾讯网等)
(本文图片已标明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