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类商业的本质就是占便宜,只不过到底谁占了谁的便宜而已。
文/王子威@零售威观察
我们先来看一段对白:
汤师爷:“你是想站着,还是想挣钱呢?”
张麻子:“我是想站着,还把钱挣了!”
汤师爷:“挣不成。”
张麻子掏出枪,啪一声拍桌上:“这个能不能挣钱?”
汤师爷回答:“能挣,山里。”
张麻子:“这个能不能挣钱?”
汤师爷:“能挣,跪着。”
张麻子把官印+手枪放到一起:“这个+这个,能不能站着把钱挣了?
”汤师爷拱手:“敢问阁下何方神圣?”
张麻子:“鄙人张麻子”
这本是《让子弹飞》中一段经典的对话,也出现了很多改编版本,如果把“挣钱”变成“占便宜”,会怎么样呢?
有这个想法的原因很简单:今天(7月13日)麦当劳人满为患,因为有免费的麦辣鸡腿堡——任意消费,都可以免费赠送1个汉堡。于是,晚上7点钟,麦当劳店外的队伍三四十人,刚刚放进大门的也有6-7人,而在出餐档口,还有6-7人拿着手机围在那里。
疫情让餐饮行业受到巨大冲击,疫情消退了,丢了半条命的餐饮企业都想着方法重启日常经营,好好聚一波客流,所以大机构在这时候搞出点刺激活动本身也是情理之中,只不过麦当劳以这种方式在朋友圈刷屏,还真是少见。
一位朋友说,这是“品牌硬再加上好价格的胜利”,我说,不一定,不信你就看看早年的拼多多……
这不是拼多多躺枪的问题,只能说,如果“便宜”只敢说是“第二生产力”的话,那么只有“占便宜”才敢带上“第一生产力”的王冠了。或者说,有一类商业的本质就是占便宜,只不过到底谁占了谁的便宜而已。
国外就这样,亚马逊怎么成为“好价”的代名词?
很简单,早年它对很多热销产品进行疯狂比价,一天能高达250万次,保证价格一定低于竞争对手,刚开始,还会进行比价的消费者总会发现亚马逊的价格比别人低,慢慢地,他们也就不再比价,并且默认亚马逊就是低价的代名词。
于是,当他们再来买一些不是那么“日常”的商品时,亚马逊也就“偷偷”把钱赚走了。可以参考这篇文章《利润提升25%:揭秘亚马逊“动态定价体系”》
▲GE某款微波炉在亚马逊、西尔斯、百思买的价格变化
国内也有这种逻辑,那就是直播。而且直播是非常典型的主播们“站着就把钱挣了”,消费者是“躺着就把便宜占了”。而企业呢?
前淘宝直播的赵圆圆曾发微博吐槽过直播的这个问题:
前段时间,我也和某品牌的VP闲聊起直播带货,他说也就是“赚个吆喝”了。
账很好算,假设一件产品只有30%的毛利,那么如果只做到1:4到1:5的ROI,几乎意味着赔钱:毕竟物流是自己承担的、退货是自己承担的,再算上自己补贴的优惠券、比肩618、双11的价格,少赔就已经是赚到了。
不过,至少,消费者还是高高兴兴地“躺着就把便宜占了”。
“你为了占点儿便宜,付出代价,你乐意啊”,家里人直接反驳了我。
这话不对,“占便宜”和“一定要付出代价”,要看怎么比。
以身边的品牌为例,小米、华为每次新品上市,都会引发抢购热潮,粉丝们甚至会守在电脑前,一秒一秒等着倒计时变为0,然后比拼起手速。
高性价比可以说是小米、华为的重要标签之一,这也是价格的胜利,本质上和麦当劳这波活动是一样的底层逻辑。
只不过,不同点在于,抢到了小米、华为,你会发朋友圈或者拿出来秀一下,至少感到兴奋那么一下子:从产品设计的角度说,抢到手机是整个旅程的“正向峰值”,而秀一下是“翘尾的终值”,这抵消了抢手机的烦躁,甚至让这种烦躁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参与感”的印证。
峰值和终值的问题,可以参考这篇文章:《诺奖级体验设计:宜家最热销产品从来就不是家具》
不用说手机这样“较高客单价”商品,喜茶也是这样:虽然排了长队,但是得到了参与感、小确幸,以及和同龄人的谈资,还可以发朋友圈、小红书,获得社交货币。
可是麦当劳呢?想起为了十几块钱的汉堡而站了将近半个小时,这个可能就不是参与感了,可能只能换来朋友圈对自己的一句“社畜、单身狗”的自嘲罢了。
亚马逊在用户不知道的情况下,偷偷赚了用户的钱,用户还觉得自己占了便宜,所以市值1.6万亿美元+;
拼多多直接取消购物车,让消费者“拼着”就把便宜赚了,所以市值高;
直播让用户真的“躺着”就占了便宜,所以搞得热火朝天;
小米、华为、喜茶让用户“参与着”占了便宜,所以称为人人皆知的国货品牌;
只有麦当劳让用户“站着”占了便宜,高下立见吗?
也许吧,可能因为麦当劳知道,明天,只需要搞个“巨无霸半价”,今天这群消费者就会跑着过来,玩着手机,“站着”占便宜的。这么看起来,麦当劳才是洞察人性的“爸爸”——毕竟,用户是“站着”占便宜,而麦当劳是“躺着”就把用户赚回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