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青回”成为今年的B站年度弹幕。
这句 “爷的青春回来了”的缩写,短短三个字承载与青春重逢的喜悦。今年B站用户共发送了22亿条弹幕,其中“爷青回”占5420359次。
它可能出现在UP主 对摩托罗拉翻盖手机的测评中;
或 《数码宝贝》《仙剑》等童年回忆的混剪中;
也可能出现 “林黛玉倒拔垂杨柳”的二次创作里。
青春无论好坏都无法复返。正因如此,满屏“爷青回”才有让人泪目的集体怀旧感。为何一条单独的弹幕不会有强大力量,一群人刷屏就让人心潮起伏?
段子、造梗和拼贴,流行文化背后反映了大家怎样的身份认同和社会表达?数字时代的网络文化究竟在玩什么?本期问吧邀请到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潘霁老师,一起来聊聊!
//本期话题//
01 数字时代的青年文化玩些啥?
@ 澎湃网友IfMJ3y: 如何理解鬼畜视频文本中的解构与重构,能不能说是约翰费斯克的通俗文化理论?或者说是一种文化盗猎行为?
潘霁:从盗猎角度切入或可以帮助理解网络化文本的新形态。一系列恶搞鬼畜视频,多是青年流行文化符号的积淀被网民(或盈利机构)挪用拼贴,与视频元素本身独特的文本(叙事,身体图像,关键词等)形成新的叙事连接。
@南瓜999:数字时代的网络文化是否加剧了人们的分裂化趋势,且被互联网本身放大?许多网络文化的爱好者喜欢用某些标签区别自己和他人,在网上经常看到“群体”与“非群体”之间的割裂、骂战。
潘霁:群体与非群体的割裂,其隐含的前提就是许多新的“群体”涌现了出来:换而言之,更细碎的分裂同时也可以理解为更多小的“群体”在网络空间中冒出来——骂战割裂正是为此。与此同时,类似wiki这样大规模的群体动员在网络时代也变得更为便利,在保持独立特征前提下的“合”与动员在网络时代采用了更大规模,更低成本的方式。
@ 绾绾是小碗:新的网络文化、短视频催生出的各种低俗文化算不算是文化的倒流?
潘霁:文化的雅俗并非截然两分,活的文化常常是雅中有俗。短视频是技术形式,可能直接对应的是人不同的感知方式和注意力结构而不一定直接等同于低俗。网络低俗文化在公共领域获得了更高的可见性。作为媒体人为了保持生命力,可能很难“保持本位”,而要探讨原有雅文化与网络传播形态,文化符号积累之间如何发生”联通”,或者以变通和连接来重构“本位”。
02 Z世代浪潮里,70、80后何去何从?
@西瓜可乐味: 您觉得现在我们80后70后有没有在迎合年轻人的文化?我们是不是逐渐丧失网络话语权了?
潘霁:我们80后确实在与现在00后90后不同的环境中长大成人。新的“世界”快速侵入了我们长大的那个世界,我们可能需要尽可能的学会“占据”两个领域之间的“结构洞”,把“丧失”“落后”转变成我们这代独特的结构优势。
@与月乘舟:有时受益网络文化,有时又被网络文化所裹挟担心失去了理智思维,对此您有什么建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