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逆全球化”声音抬头之际,我国半导体、医疗器械、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等高端制造业也纷纷拉开了“国产替代”的序幕,并不断取得突破。刚刚,又传来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
《浙江日报》12月8日报道,近日上海长征医院、成都华西医院等伽玛刀设备上,都已装入国产医用钴-60放射源,用于肿瘤精确放射治疗的伽玛刀终于有了“中国芯”。
资料显示,钴-60是钴元素的一种同位素,其钴-60放射源在农业、工业、医学等方面应用广泛,尤其是医用钴-60更是被称之为伽玛刀设备的“心脏”。所谓的伽马刀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刀,而是一种采用伽玛射线治疗各种肿瘤和脑部疾病的医疗设备。
在伽马刀出现之前,治疗脑外科疾病必须进行开颅手术,以取出坏死的病灶。由于开颅手术风险大、恢复慢,容易导致患者脑损伤,这项手术一直在医学界颇受争议。但这把“刀”出现后,取代了开颅手术,彻底颠覆了脑部疾病的治疗方式。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医用钴-60完全依赖进口,而国际上医用钴-60供应严重短缺,严重制约患者及时就医和国内伽马刀医疗产业的发展。并且我国放射诊断和治疗设备,绝大部分被通用、飞利浦、西门子、瓦里安等外企垄断,前3家企业产品在我国市场占比高达70%。
所以为了解决“卡脖子”技术、“原材料依赖进口”等问题,在国家核安全局、国防科工局等大力支持下,2016年中核集团将钴-60放射源国产化列入“龙腾2020”计划。
要知道,2010年中核集团已经实现工业钴-60放射源国产化,打破国外长期垄断,其技术指标和质量水平达到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中核集团秦山核电于2019年4月第一批国产医用钴-60原料的自主生产,打破我国医用钴-60放射源“缺芯少源”的局面。
如今,国产伽马刀的成功投产,为中国医疗科技的国产化之路按下了“加速键”。
事实上,国产替代潮已经轰轰烈烈展开了,除了医疗科技领域,我国在半导体领域、航空领域、核电领域等重要产业的自主研发之路都取得新的成绩。
例如,在半导体领域,11月30日华为旗下知名芯片设计公司海思宣布,该司自主研发的OLED驱动芯片,流片流程已经顺利完成,预计年底就会实现量产,并将此芯片用于华为旗下的手机及企业大屏产品中。
据悉,这款芯片工艺水准最高只达到28nm,而我国最高的芯片量产制造工艺已经发展至14nm。因此证券公司的分析指出,以华为海思的水平,完全可以在这类芯片做到100%去美化,摆脱对海外的依赖。
在核电领域,11月27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号机组首次并网成功,发出第一度电。这标志着中国打破了国外核电技术垄断,正式进入核电技术先进国家行列,对我国实现由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的跨越具有重要意义。
在航空领域,12月2日,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完成了“挖土”取样工作。而重达八吨的嫦娥五号探测器,其零部件的国产化率在90%以上,重要的核心元器件都是“中国芯”……
虽说,中国科技产业自主研发之路道阻且长,但是大家都明白,唯有摆脱海外依赖,自给自足,建立起一条国产科技产业链,才是最终的出路。